2018年12月1日,张首晟去世,享年55岁。几天后,该消息被海内外知晓,在一个多事之秋,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关于去世原因,根据网上传播的张首晟家人和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的邮件截图显示,张首晟去世前一直在和抑郁症作斗争,斯坦福校方周一就请了公关专家来处理此事了,警方认为是自杀并已结案。
作者:门人 来源:深链
少年游
1963年,张首晟出生于上海,在他三岁时,文化大革命开始席卷中国。
1978年,文革结束,高考开始恢复。当时的上海允许初中生参加高考,但要通过预赛获取高考资格。年仅15岁的张首晟不仅顺利通过预赛,还在高考后拿到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进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仅一个多学期后,张首晟便被老师告知其将被选派前往德国留学深造。1979年,在还未取得复旦大学的文凭时,张首晟就开启了赴德求学之旅。
那时,他年仅16岁,后来,他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国外度过。
在柏林自由大学读书期间,凭借天资和勤奋,五年制的学业,张首晟花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
尽管在学业上如鱼得水,但他所从事的理论物理前途较窄,张首晟曾一度对未来充满迷茫和担忧。
一个暑假,张首晟进行了一次环德之旅,当他游玩至哥根廷大学附近的一块墓地,看到很多长眠于此的物理学家都是用其生前发现的一道公式作为墓志铭时,张首晟深受震撼并立志要将毕生精力贡献给物理学研究,特别是理论物理学的研究。
柏林自由大学毕业后,张首晟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录取,师从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而一直以来,张首晟视杨振宁为偶像。
当张首晟向导师杨振宁阐述了自己的学术构想后,杨振宁并没有建议他从事统一场论和基本粒子的研究,而是希望他研究凝聚态物理。
在当时,凝聚态物理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全新领域,但张首晟听从了导师的建议。
回过头来看,杨振宁的建议确实颇有远见,凝聚态物理后来成为物理学领域中发展得最快的学科,而张首晟也在杨振宁的指导下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新境界。
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1993年,张首晟进入斯坦福大学任教并很快崭露头角,不久便成为该校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在斯坦福,张首晟迎来了自己学术生涯的高光时刻。
2007年,张首晟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基于对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开创性研究,张首晟包揽了物理界所有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和富兰克林奖章。
高深的科学研究与普通人生活相隔甚远,但在备受追捧的美剧《生活大爆炸》里,人们能从谢耳朵等人口中听到“拓扑绝缘体”这个名词。
此外,因为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这两项科学研究,张首晟也成为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热门人选,不过,张首晟与该年的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2017年7月21日,张首晟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裔科学家王康隆、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寇煦丰等团队合作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大发现:在整个物理学界历经80年的探索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
张首晟将其命名为“天使粒子”。
在包括导师杨振宁在内的很多人看来,张首晟在物理学取得的成就,足以为他赢得诺贝尔奖,而获奖只是时间问题。
但关于拿诺奖,张首晟却十分冷静和理性,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张首晟称:“我在国内工作了很长时间,也和国内媒体、科学界有过很多的接触。我现在发现一个现象,一旦有重大的科学发现,始终会听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个科学发现到底有没有用,第二问题是这个科学发现能不能得诺奖。我觉得这两个问题问得都不恰当,也是不合适的。”